综合消息

人工智能+医疗 复旦上医赋能创新成果转化

作者:邓至 李雪娇摄影:来源:医学科研处发布时间:2024-03-28

328日下午,本学期第一期“枫林科技沙龙”在上医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临床医生、科研人员,政府、医药企业、投资方代表等九十余位各界嘉宾共聚沙龙,聚焦“人工智能+医疗”(AI for medicine)这一主题,碰撞思维火花,赋能创新成果转化。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出席沙龙并致辞。他表示,如何将科学家的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企业有机联系落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枫林科技沙龙”提供平台,聚集多方力量,合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AI和大模型时代是复旦上医生物医药创新的发力点和破局点,要建立干湿实验的融合创新,将通用生成式大模型经过垂直领域数据的持续训练练就垂域认知能力,专用细分医学领域的大模型,可实际应用于临床实践。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处负责同志主持会议。据介绍,“枫林科技沙龙”已举办10期,医科成果转化团队以沙龙为平台,已有50余项科研成果在沙龙上进行演示并进一步推动转化落地。2024年,枫林科技沙龙主题将细分赛道,继续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智能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雷开场介绍了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院在科研成果、平台服务、人才培养和转化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展。他表示,转化应用是研究院重要职能之一。研究院发挥跨学科、跨院系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优势,在成果转化和科研落地上与各附属医院联系密切、成果显著,希望未来为人工智能医学技术真正运用到临床,用于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

据介绍,在本期枫林科技沙龙上展示的医学科研数据中心,包括高性能计算平台、健康医疗数据协作平台和智能医学应用服务平台,面向医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中医学科研数据中心,已目前已通过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重点支持完成医学科研数据中心平台的初步搭建,拥有总造价为1632万元的高性能计算与存储设施,具备为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基础应用服务的能力,自上线运行至今,该平台累计完成作业48万个以上,用户将近1700名,科研团队180支以上,支撑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在全国医学院校大数据平台建设中走在前列。

明天国际全网云董事长潘仁进围绕“数字医疗大变局之城市智慧医疗实践与探讨”进行分享,阐述数字医疗的发展趋势和数字疗法的广阔前景。数字化医疗是个非常巨大的空间,他以“云胶片”全电子化影像服务作为成果展示,在满足存储扩容、数据安全等医疗影像业务场景需求的同时,为患者及医疗机构提供了高效、便捷、及时的创新医疗服务体验,打破了传统医疗信息化的孤岛,实现检查结果全国范围共享互认,满足分级诊疗和群众健康的需求。

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青云以“罕见病智能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作主题报告。她表示,罕见病是诊疗挑战较大的疾病领域,也是全球共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团队提出了创新诊断系统,该系统主要服务于14岁以下儿童,用于帮助医生和临床遗传咨询师识别罕见病,针对具有面部特征异常的儿童,能识别200多种典型罕见病,辅助诊断超过6000种罕见病。该系统通过其庞大的医学知识库和高精度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罕见病的诊断和导诊效率。

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星围绕“生物医学智能知识库应用BioIntell”展开分享。如何解决在多个数据中反复寻找数据的问题?作为国产精准医学知识库和应用平台,Biolntell针对遗传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全疾病谱生物医学整合多种生物医学文本资源、生物信息数据、AI技术和组学分析工具,主要功能包括知识库查询、知识图谱检索、通路展示、分析工具和基因注释。旨在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简化组学分析流程,并支持数据的可视化和深入解读。此外,该平台的分析工具能预测基因的下游效应并确定新的靶点或生物标志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管物理治疗师陈树耿介绍了“一种实时脑电反馈智能算法驱动的脑卒中便携式EEG-TMS一体化评估-治疗帽脑机交互康复治疗装置”。该脑机交互智能体系通过实时采集脑电数据,形成智能决策,驱动磁疗调节大脑功能,实现实时“闭环康复”。将脑电与经颅磁疗数字化结合,形成便携式“临床级脑机交互治疗装置”,可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管护师徐丽华分享了“可穿戴智能宫缩监测系统”。该系统旨在帮助初产妇准确识别临产宫缩,选择适宜的入院时机,解决个人依靠疼痛判断临产宫缩选择入院分娩时机不可靠问题。它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实时监测宫缩状态,利用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采集宫缩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手机APP进行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对宫缩模式进行分类。该系统提供的辅助决策有助于孕妇选择合适的入院分娩时机。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带来“复旦类脑电子药物项目”的分享。他指出,神经调控领域可以实现功能的精准调控,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了神经信号实时感知、建模、刺激的智能神经调控平台和脑机交互神经刺激设备。该项目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针对脑疾病的智能神经调控设备和系统,已推出涵盖治疗、评估、管理的智能闭环系统。产品可围绕睡眠、抑郁等疾病,未来也将拓展到疼痛和老年痴呆治疗领域,开发适用于医院和家庭的智能电子药物产品。

在圆桌论坛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为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产业落地提供了引导和支持。

第十期“枫林科技沙龙”由上海医学院科研处主办,智能医学研究院承办。据悉,后续三期沙龙将分别聚焦“细胞基因治疗”,“衢州上虞生物医药专场”和“福建沪闽联合创新专场”,让更多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从“书架”到“货架”。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人划线

制图:实习编辑:王雪婷责任编辑:李雪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