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探索临床神经科学成果转化之路

复旦上医第7期枫林科技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摄影:来源: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发布时间:2023-08-27

8月24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承办的第七期枫林科技沙龙在上医文化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沙龙围绕“神经科学的医学研究和转化应用”主题,聚焦神经科学的创新成果转化。5个路演项目扩充了复旦上医“双一流”、“地高建”项目库,夯实了“无忧”转化体系,凝练了转化方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致辞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在致辞中表示,枫林科技沙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以其轻松活跃的氛围,吸引着来自各个学科背景的杰出人士齐聚一堂,为交流与沟通搭建了宝贵的桥梁。借助这个平台,各方不仅可以汲取宝贵的学术收获,还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创出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之路。他深信,每一期科技沙龙都将像催化剂一般,推动创新项目孵化、萌芽。此次华山医院带来一系列前沿项目,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智能筛查诊断系统以及前瞻性的治疗性疫苗应用研究等。这些项目不仅蕴含着突破性的科学内涵,更富有实际应用的巨大潜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伍蓉副院长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伍蓉表示,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需要医院在产业链、价值链中承担更加艰巨的责任。今天路演的5个项目,是华山医院接近300项有效专利中的代表。医院希望借这个机会与投资人、企业等开展交流,了解各自需求,碰撞思维火花,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处长姜红主持沙龙

医学科研处处长姜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她强调枫林科技沙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汇集了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智慧碰撞,必将激发出更多新的火花,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主持沙龙

本次沙龙组织者、医学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表示,枫林科技沙龙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办,二级院系、附属医院承办,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的蜕变,从一个空白的起点,蓬勃发展成一个汇聚众多创新项目及专业服务资源的平台,为创新项目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推动。短短几个月,不断有项目进入转化。生命科学院的许杰教授、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李博教授项目已经转化进入公司实质运营阶段。

陈向军表示,在科研转化实践过程中,复旦大学科研院领导的支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次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兼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吴骅教授,为大家介绍“复旦大学双一流与地高建项目”,进一步为科研转化助力。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办公室主任吴骅发言

吴骅科普了复旦大学“双一流”与地高建项目“新政” 。表示,定期举办枫林科技沙龙有助于凝练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聚焦成果转化应用,面对面互动交流讨论,推进后续合作建立和落地,可以从政策支持、法律层面、资本对接、业界对话等方面为科研团队排忧解难,营造创新、务实、专业、无忧的“生态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处长陈澍介绍华山医院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处长陈澍介绍“华山医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工作的求索和探行”。陈澍表示,为解决目前华山医院专利申请问题,今年7月,医院发布了全新的《华山医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管理方法》,为科研团队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围绕“神经科学医学研究和转化应用”主题,现场,5个原创项目先后开展路演

耿道颖教授团队开发了一套适用于CTA临床影像数据的颈动脉斑块智能筛查诊断软件系统,主要实现基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的颈动脉斑块的筛查和诊断、血管狭窄的诊断等,用于临床影像辅助诊断,以解决目前颈动脉斑块耗时耗力、容易漏诊误诊的问题,辅助提高影像科医生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该项目的研究及转化成果对斑块智能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应用前沿领域。

耿道颖教授/杨丽琴研究员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周良辅院士/姚瑜教授团队从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中获取了全新的抗原,通过一系列细胞和动物临床前研究证实了该抗原致敏的DC疫苗治疗效果显著好于肿瘤细胞全抗原致敏的DC疫苗,由此建立了华山医院原创性的DC疫苗技术,并获发明专利授权。并且为了在DC疫苗治疗疗程中动态监测疗效,以便精确化指导用药进程,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了一个可无创评估胶质瘤微环境特征的影像系统,可通过在用药疗程中定期复查磁共振来监测微环境变化情况,从而评估疗效,以便及时停药或继续增加用药疗程。团队围绕胶质瘤DC疫苗技术,形成了多项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可实现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后动态监测等全疗程服务,同时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脑胶质瘤临床手术联合免疫治疗临床团队,相关临床成果被ASCO以及SNO等国际肿瘤大会广泛报道,明显延长了恶性脑瘤生存时间。

周良辅院士/姚瑜教授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麻醉科盛红兰护师阐述为帮助建立人工气道的神经重症患者做好脱机后的气道湿化管理,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湿化工具的革新,设计改进一种气道供氧湿化装置。她详细介绍了气道湿化及供氧装置,该装置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类医院需要气道湿化管理患者。这一研究有望为神经重症气道湿化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并为临床护理实践带来积极影响。

盛红兰护师分享学术进展

康复科贾杰教授团队带来了三个项目,分别是适用于乳腺癌术后测量淋巴水肿的上肢臂围定点测量装置、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振动训练装置与镜像训练系统、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多维视觉手功能康复定量评估系统。上肢臂围定点测量装置可帮助临床人员快速测定上肢5个定点的臂围数据,操作简便、省时,量化生产后可推广应用于甲乳外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也可用于社区健康筛查工作;振动训练装置与镜像训练系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设备轻便简巧,转化量化生产后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手外科以及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客观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多维视觉手功能康复定量评估系统能够提高患者手部关节的三维空间参数计算精度,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光学智能动作捕捉相结合,给出更为精确的定量康复评估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病人康复诊断。

贾杰教授团队分享学术进展

运动医学科陈俊研究员拥有理工科和医学的双重学术背景,拟研发一套基于SWIR荧光双模态的神经活体成像设备并应用于周围神经手术导航,对目标区域的周围神经组织进行实时成像,协助研究者在操作过程中实时判断神经的解剖特征和毗邻关系,实现对周围神经的精准成像、实时定位和动态监测,进一步通过近红外二区实时成像判断神经组织的生物活性,避免手术区域的医源性损伤。期望未来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原创性周围神经成像及手术导航设备,辅助术中精细操作,改善患者预后。

陈俊研究员分享学术进展

特邀嘉宾正泰启迪(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元千详细介绍了松江国家级经开区正泰智电港概况,并就后续合作发出橄榄枝。

正泰启迪(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元千发言

朱同玉在总结发言指出枫林科技沙龙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创新成果的孵化。通过专家的点评、投资的引导,众多医学领域的创意将得以淬炼,催生出一个个闪耀的项目。这些项目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现实世界,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福祉作出积极的贡献。在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科学与商业、理论与实践将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就医学创新的崭新篇章。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张欣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