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央视关注!复旦上医科学家的基础研究“特区样本”

作者:摄影: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上海发布、复旦大学官微、医学科研处发布时间:2023-05-30

近日,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等栏目聚焦上海基础研究特区,推出专题报道。在沪采访期间,记者们走进复旦大学,探访发生在这里的基础研究“特区样本”。其中,基础医学院教授严大鹏作为医科代表,接受了央视等媒体的采访。

严大鹏教授目前担任基础医学院党委委员,免疫学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东方学者、浦江人才。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上海市卫计委优秀青年人才、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




5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专题报道


2021年,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营造鼓励潜心研究、长期攻关的科研环境,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升上海基础研究能级,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基础研究特区”,“特”在哪里?

上海鼓励“基础研究特区”大胆探索合适的科研管理和成果评价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包容试错、允许失败的科研环境。

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及结题考核等环节,复旦大学不简单以科研成败为导向,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科研路线自主权;在改革措施和条件支撑方面,通过研究生招生政策、考核制度、专任科研岗位聘用等政策,为入选项目提供相应特殊化的支撑条件。

在严大鹏看来,“基础研究特区”,“特”在资助力度和周期。“前沿基础研究耗时长、风险高。时间短、资金少,肯定难出成果。”严大鹏表示,“‘特区’设立后,资金难题得到解决,我们就少了许多顾虑,坐稳‘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更足了。”

对于项目答辩环节,严大鹏也感受到了“特区”之“特”,“在答辩现场,明显感觉气氛都不一样,(评委)是以长者的姿态给你提一些问题,哪些可以改进,甚至有一些老师说,他对这个领域也感兴趣,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可以合作,这也是别的项目所没有的。”

就在5月20日上午,2023年上海科技节从一场星光熠熠的红毯秀开启。严大鹏作为“上海基础研究特区”团队代表走上红毯。科学家们走上红毯,走到聚光灯前,正是一座城市对科技人才厚爱的最好诠释。

2023年上海科技节现场,严大鹏(左一)作为“上海基础研究特区”团队代表走上红毯


严大鹏领衔项目正是复旦大学基础研究“特区样本”的典型代表。当前,复旦大学共有两批37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复旦上医10个项目入选。

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领衔项目

《超细颗粒物对心肺系统的健康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彭勃领衔项目

《小胶质细胞碎片清除的机制研究》

药学院周璐领衔项目

《Cbx4介导的HIF-1α蛋白SUMO化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

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领衔项目

《视觉修复新技术》

基础医学院严大鹏领衔项目

《HIV蛋白抑制抗病毒免疫及其介导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药学院王璐领衔项目

《构建多维度超分辨荧光成像平台研究单分子膜蛋白运动行为》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袁鹏领衔项目

《海马-皮层神经活动序列对记忆信息的神经编码》

脑科学研究院熊曼领衔项目

《人多巴胺能神经元A10亚型的分化及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生物医学研究院陈飞领衔项目

《高等生物中基因转录机器调控的机制研究》

生物医学研究院沈宏杰领衔项目

《RNA调控异染色质修饰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探索》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张欣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