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面对疫情期间的烦恼怎么办?

“福庆•云学堂”在线讲座第一期举行,与复旦学生网上谈“心”

作者:摄影: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布时间:2022-03-18

准封闭期间的大学校园里学习进度如何把握?信息太多注意力很难集中怎么办?外卖什么时候能送到?……

面对这些大学生关心的烦恼,3月17日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张艳萍,应邀在“福庆•云学堂”举办主题为《疫情期间,让我们一起谈谈“心”》的在线讲座,与复旦学生网上谈“心”,为特殊时期的在校大学生疏导心理、解惑难点,营造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

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围绕如何做“心”的主人展开探讨。


怎样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确定的事情?

不确定的环境当中,心理心情会变得起伏不定。张艳萍为大家介绍了一个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得出的幸福公式,幸福公式Happiness=S+C+V。其中:S (Set point),指大脑的设定值多指基因因素,也要考虑童年经验,它决定了你天生有40%左右的快乐。C (Conditions of living)指生活条件,其对整个快乐经验的贡献只占7-12%。V (Voluntary activities)指自发活动,即我们每天自愿选择去做的事情,对情绪的影响占近50%的比例。

根据这个幸福公式,张艳萍给出了在准封闭期间、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小的幸福的事情,比如可以在校园里稍微活动活动,在宿舍里可以听听歌、看一本书,也可以画一幅画、练练书法等。

针对准封闭期间的心理焦虑问题,张艳萍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到了“注意力”的问题。指导同学要集中精力做“重要紧急的事情”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把握好时间管理背后是“管理注意力”。要经常问自己“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事情?”明白自己不可能做所有的事,不可能关心所有的事,有时追求完美是枷锁,要学会委托,学会说“不”。


我能扛多大的事?

我能扛多大的事?张艳萍介绍了心理学上一个叫“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一开始是无助的,后来从小到大、学走路、学说话、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控制感,个人控制用自主的行为去改变命运,通过学习脱离了无助,从而有控制感。但是有一些场景或者环境,有的时候人类也只有接受。人生有许多事情是无法由我们控制的,但是有一大部分我们是可以控制的,想获得控制感的一条道路就是不停的学习成长,使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张艳萍通过介绍心理学的“无助的三元实验”等,告诉同学们不要轻视无助感,并为大家分析了“希望和绝望”、“从悲观滑向抑郁”、“乐观和悲观的ABC”模式等。


怎样和我们的情绪共处?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他把我们的情绪比喻成桀骜不驯的大象,把我们的理性比喻成骑象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情绪和理性的一个混合体,这个混合体我们怎么去驾驭?我们要通过情绪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要学会掌控它。

张艳萍为大家介绍了“不快乐常见的三个原因”,告诉大家情绪是人对生存背景的复杂体验,每一种情绪都有其背景和价值,真正的幸福来自完整的情绪。她为大家分析了“完美主义和幸福”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把那些感激的事情每天记录下来的人,确实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高的健康水平。她建议大家,每天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习惯。

她还指出: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多地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作是理所应当。很多同学在准封闭期间去做志愿者,这实际上是感恩思维的外在表现。感恩会强化对美好事物记忆的强度。

最后,张艳萍结合复旦上医的院歌:“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向大家阐释了每一个复旦上医人都要努力完成医家责任、使复旦上医的使命得以完成,扛下为人群服务的责任。

本次讲座由复旦上医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300多位复旦学生参加了本次在线讲座。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