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

颜福庆与上海抗战救护

作者:何宜娟摄影:来源:档案馆发布时间:2021-12-09

上海抗战爆发后,颜福庆先生(上海医学院院长)凭借丰富的救护经验和杰出的组织协调才能,带领上医师生投入到抗战救护工作中。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更是临危受命,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指挥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医疗救护工作。为纪念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八十六周年,让我们翻开上医历史档案,一起回顾颜福庆与上医师生披荆斩棘救护伤兵的烽火岁月。

“一•二八”,抗战救护立功勋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由于地处入沪咽喉,上医吴淞校舍在激战中遭敌军炮火摧残,颜福庆一边商借圣约翰大学部分校舍复课,一边响应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号召,加入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负责伤兵救护工作。

一•二八事变中损毁的上医吴淞校舍

在颜福庆的指挥下,上医将实习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改为后方第一医院,另外还办有后方第四医院、临时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玉佛寺临时医院,以及设在培德中学和交通大学的两所伤兵医院。危难之际,上医师生也分赴后方医院、难民收容所、维持会办事处,踊跃参加医疗救护。此前,为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上医与当时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的学生组织战地救护训练班,借培德中学礼堂进行战地救护集训。

上医毕业班实习医师分工制定课程计划,分配讲课任务,并指导实际操作,每晚训练两小时。训练结束时,正值一•二八日军侵沪,于是训练班取消北上,转为支援19路军抗战。在近百人组成的救护队中,上医师生编为第四救护大队,由任廷桂任队长,戴天右任副队长,张昌绍负责联络,朱景霞负责总务,王霖生负责交通运输。队部设在真如地区的暨南大学,大学内设兵站医院为伤员实施手术,蓝彝、陈化东等医师和高年级学生为主要手术医师。

19路军还指定政工人员刘侠任与上医救护大队的负责人联系,商讨救护事宜。因人员缺乏,上医还招募数十位救护志愿者,冒着枪林弹雨共同赴前线救护伤兵,同时带领由其他大学学生组成的担架队抬送伤员。战事吃紧时,加派两辆救护车奔波于战地与医院之间,水路也派一艘汽艇运送伤员与物资。战场炮弹纷飞,时刻面临生命危险,陈化东在翻墙抢救伤员时右臂中弹受伤,一辆救护车在运送伤员途中也被炸毁。到3月初,战事转移,上医全体队员及300余名伤病员乘列车离开真如,由副队长戴天右率领,随军平安移运苏州,直至4月初战事全停才返回学校。

颜福庆获救护奖证书

5月5日,国民党当局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上医的抗日救护工作暂告结束。因在战场医疗救护中贡献突出,颜福庆获得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一•二八战事救护奖章证书,证书号为“救字第柒玖号”,这也是对上医全体师生抗日救护工作的褒奖。

上医师生参加抗日救护工作(前排左三为姚克方)

“八一三”,指挥前线救护和医院转移

1937年8月13日,战火再次燃烧到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战地救护工作成为上海医疗界的当务之急。

早在沪战爆发前,中国红十字会就作了精心筹备。7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联络上海市商会、地方协会、医师公会、中华医学会、药业公会、医事教育机关及其他与救护有关的团体,在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负责上海一带战区(京沪线至昆山为止、沪杭线至松江为止)的军民救护工作。在同日举行的成立大会上,颜福庆被推为主任委员,总负责上海的救护工作,委员会下设总务、医务两组,朱恒璧为总务组组长,王淑贞也当选为委员,上海医学院为团体代表。

作为救护委员会主任,颜福庆殚精竭虑,为救护事业多方奔走。他在报刊上呼吁社会各界踊跃捐助急需物资,如汽车、油布、卫生材料、手术用品等,又向新闻界发表谈话,痛斥日军公然违背《日内瓦公约》、多次轰炸正在从事救护工作的红十字会人员的滔天罪行。他领导救护委员会以最快速度投入到前线救护工作中,8月13日,救护委员会召集救护训练班学员,在中德医院集合,编队出发,竭力施救。在颜福庆的运筹下,救护委员会先后成立救护队10队,急救队12队,并征集救护汽车98辆。救护队每队50余人,急救队每队15-20人,包括医生、护士、担架、司机等人员。自战事发生后,救护队与急救队即分区驻设在各战区,昼夜不分地赴前线救护伤兵,并及时将伤兵分送到前后方各医院治疗。

颜福庆夫人曹秀英女士在救护医院慰问伤兵

救护委员会还办理救护医院24所。8月16日,颜福庆将刚刚启用四个月的中山医院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医院内设有床位222张,其他由本校负责或由本校同仁领导的还有第一、第二、第二十三救护医院,后方第一、第二医院,国际第一、第二、第四医院。因为上医枫林桥校舍地处战争前线,为避免战火,学校于8月20日迁回租界内海格路(今华山路)373号临时校舍维持教学,枫林桥校舍也被改作临时伤兵医院以收治伤兵。

淞沪抗战期间,以上各医院共救治收容伤员约7000人。除救护医院外,为尽量收容伤兵,中国红十字会还委托上海其他各个医院兼收伤兵,按所收伤兵人数给予津贴,每名伤兵每日药品及伙食费为5角,其余费用则由各医院自理。此类医院为“特约医院”,共有16所,床位约900张,分布在淞沪前线及上海租界。8月15日,上医实习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即被定为“特约医院”,设有病床259张,由乐文照(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院长)负责领导,直至1938年3月18日停止伤兵救治工作。

学生在杨浦区临时陆军医院为病人体检

战事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愈演愈烈,伤兵人数日增,最多时每日达900名,而上海各救护医院床位最多时仅5000余张,本就紧张的床位更加供不应求。所以从8月22日起,救护委员会在上医的中山医院(即第六救护医院)内设立伤兵分发站,站内可容纳伤兵200名。前线救下的伤兵,由分发站按照其伤势轻重分别处理,重者送往医院,轻者暂住站内,等候火车或船只转送后方。

9月20日,第六救护医院结束运营后,伤兵分发站改设在位于平江路外交大楼的中山医院护士宿舍,此处可容纳伤兵千名。站内设站长1人,医师2人,护士10余人,负责伤兵换药包扎事务。另由上海市商会童子军团部派童子军一队,驻站维持秩序,料理伤兵登记、转送后方诸事。第六救护医院附设的伤兵分发站,自8月20日至9月20日共收容分发伤兵2267名,外交大楼分发站自9月21日起至11月8日共收容分发伤兵17940名。

平江路外交大楼伤兵分发站

战争持续到10月底时,日军强渡苏州河,从大场以西向中国军队发起全面攻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5日,日军又在金山嘴、金公亭等地同时强行登陆,至9日,松江沦陷,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仓皇撤退。颜福庆亲自指挥中山医院搬离,他与应元岳、王霖生等人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夜以继日地抢运设备和伤病员,终于赶在日军侵占中山医院前一个小时,将全部伤病员300余人和医疗设备转移到租界内。12日,枫林桥校舍、中山医院以及澄衷肺病疗养院全部被日军强占。上海沦陷后,伤兵接收数量大幅减少,所以伤兵人数少的医院先行关闭,所余伤兵并入他院,至1938年5月31日,上海所有临时伤兵救护医院皆告结束。

淞沪抗战期间,作为上海伤兵救护系统的核心力量,颜福庆竭尽心力,指挥若定,在救护伤兵、维持抗战士气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上医师生亲当矢石,救死扶伤,在上海抗战救护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上医人在峥嵘岁月中用使命与担当描绘出的鲜红爱国底色,永远不会褪色。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希望我们每一位上医人都能铭记这段光辉历史,并传承发扬上医“正谊明道”的精神传统,让上医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