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复旦上医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

作者:摄影:来源:医学规划与科研办公室发布时间:2018-01-08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领衔的项目“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由我校袁正宏教授和卢洪洲教授两个课题组参与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领衔的项目“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主要围绕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两大脑血管疾病——难治性脑动脉瘤和烟雾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个体化设计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不断革新该技术并解决了一系列临床问题。1、首次采用脑血管重建术式治疗难治性动脉瘤,建立一套个体化脑血流重建新方法。(1)该团队在1979 年国际同期报道脑血管搭桥技术治疗巨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在1981 年利用相同技术首次成功治疗巨大颈内动脉动脉瘤,实现从“不可治”到“可治”的首次突破;(2)发现术后血流灌注程度不同是造成疗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项目组提出两项针对性的诊疗策略,即“诊断分型”和“术式创新”,使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率下降至4%,优于国外同期报道的10-16%,完成了从“可治”到“治愈”的再次突破;(3)开办中国首个国家级脑血管重建学习班,培养了32 个省市、200 家医院神经外科的大批技术骨干,并获得国际认可。2、创建多途径复合的脑血管重建术式,提高烟雾病远期疗效。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反复发生脑缺血梗死或脑出血。我国属高发地区,社会危害很大。(1)创建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新模式,变“单根颈外动脉搭桥”为“多套颅外血管复合搭桥”,首创“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新术式”(EDMS),经过6年的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疗效明确;(2)搭建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量表、血管结构及灌注、脑电、功能影像、计算机模拟等多模态评估体系,引入个体化血管重建新策略,实现“三个率先”,远期有效通畅率93%,再出血率1.9%,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受邀在2015 年国际烟雾病大会做专题发言;(3)举办首届中国烟雾病大会,牵头撰写首部中国烟雾病诊治专家共识。3、有效阐述脑血流相关性神经修复和功能重塑的机制。提出三种治疗新手段:(1)将脑缺血和脑出血后神经损伤作为切入点,系统性阐述神经损伤和功能重塑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脑血管病顶级期刊《STROKE》;(2)创新性提出三种治疗手段促进出血性或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注射”、“小胶质细胞诱导极化”和“血管干细胞培育”,临床前研究效果显著。该项目是高难度手术创新,在国内200 家医院推广应用,共发表论文74 篇,在Neurosurgery 等发表SCI 论文39 篇,述评文章5 篇,被引812 次,授权发明专利2 项,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此类脑血管病治疗水平。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