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聚源合流”

复旦医科教学新模式彰显活力

作者:黄文发摄影:来源: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6-05-26

转眼又是一个毕业季。5月15日,“脚踏实地的科研追梦人”——药学院李君同学,当选我校2016届本(专)科“毕业生之星”。作为1名从大一开始跨学科进入化学系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并逐渐开展独立研究、至今已经发表10篇SCI论文、捧得201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特等奖的“医科生”,李君最终成为10名“毕业生之星”中的“一颗星”,既是“实至名归”,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学习成长之路,也是复旦医科探索与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

国务院去年颁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并提出要“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复旦医科而言,面对国家战略部署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医学人才,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使命。

据长期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我校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玲教授介绍,十余年来国内医学院校一直探索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改革。然而,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初级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等,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依照国家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相关意见,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一系列实质性举措,复旦医科“聚源合流”教学新模式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在教学实践中彰显活力。其主要特点就是汇聚复旦医科(包括一些非医学科)的综合优势力量,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多形式的整合和凝练,培养具有“复旦水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聚源合流”之一:打造医科各学科立体交互课程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编写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并根据临床需求建立全新的复旦医科特色教材体系。同时,基础和临床专家共同参加医学基础课程的集体备课、授课,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和国际前沿进展组织教学。例如,“局部解剖学”邀请临床医生讲授部分课程,“药理学”以“学活药理”为主线,密切结合临床实践。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基于疾病的多学科整合式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新体系,并引领国内规模化和规范化的PBL师资培训。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编写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病例,整合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同时还涉及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社会人文因素。采取小班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针对如何弥合预防与临床医学“裂痕”这一国内外医学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基地,构建“教学-实训实践-科研服务整合”社区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卫生人才。

“护理学”整合护理学院师资和附属医院临床师资,共同编写核心课程教材、模拟教学案例和床旁教学案例。同时,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融为一体,所有核心课程均有学院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参与,临床教师参与学院高仿真模拟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学院教师走进医院与临床教师一起实施床旁教学。

由闻玉梅院士、彭裕文教授和已故俞吾金教授于2014年共同开设的《人文与医学》书院新生研讨课,上线向国内高校推出了共享课程。


“聚源合流”之二: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专业实施“5+X优化整合培养方案”,在5年本科培养的前提下,再进行3至5年的硕士、博士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统筹教学资源,贯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打通本研课程,调整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和构架,削减理论课学分,增加研讨型、实践型课程的比例。实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本研一体化临床药学教育,实施药学专业“本硕博”连读,选送优秀药学本科生赴国际一流大学交流和深造。依托附属医院开展实践教学,构建药学院和附属医院“双导师制”,培养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高级临床药学人才。

此外,我校作为“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组长单位,与沪上兄弟高校一起构建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3”模式是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理顺我国临床医学学制学位体系的改革思路,填补了国内空白,构建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3”模式是协同机制创新,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有机结合了临床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3”模式也是实践教学创新,引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医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突出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培育。


“聚源合流”之三:为学生提供丰富医学研究资源

基础医学院与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华山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通过平台共享、课题合作等深入推进基础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科研合作,培育学生的基础和临床综合科研素养。基础和临床“双导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创项目研究,同时基础和临床导师以互聘的形式参加研究生导师组,指导学生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科研活动。招收“基础-临床结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良好科研思维和临床能力的研究生。

生物医学研究院通过与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儿科医院等合作共建,在高端研究、学科交叉、成果创新等方面作努力,形成综合性大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交叉学科新优势领域。通过与附属浦东医院、附属闵行区中心医院(筹)、附属口腔医院(筹)等合作,开展临床、预防、社区健康管理等研究。上述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整合型医学研究资源。


“聚源合流”之四:积极探索医改与教改深度融合

在学校与上海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合作协议框架下,复旦医科积极探索医改与教改的深度融合,与闵行区共建医疗“联合体”、医教研“结合体”、健康服务“综合体”。通过合作共建,复旦医科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附属医院、区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不同的卫生机构实习,有利于培养掌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等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此外,复旦医科学生还可以获得多层次的医学研究资源,从实验室延伸到社区和大众人群,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实现从理论教育到卫生实践的应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化。

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教授表示,复旦医科将紧紧围绕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思路,结合枫林校区新一轮改建的契机,以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医学教学模式,培养真正具有时代特质、体现复旦标准、服务社会需要的各类医学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梦”继续奉献复旦“医科人”的智慧和才华。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