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展风采、奉学道、精医术

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隆重举行

作者:孙国根、陈文婷摄影:周建莹来源:上海医学院发布时间:2012-04-16

“您好,请放松,根据您的情况,我们要做一个胸穿检查,现在先给您上麻醉,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疼,放心吧,一会儿就好,请不要担心。”这是记者4月15日在教育部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承办,历时数月筹备,倍受关注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现场经常听到参赛“准医生”面对一个个仿真人体模具“患者”,不厌其烦地说的话。此表明医学教育应该把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此也成了本次大赛的一个新亮点。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致欢迎辞;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金生国,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副处长许铁峰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阎作勤主持开、闭幕式;总裁判长和参赛选手代表分别代表裁判和选手宣誓。

据悉,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9项大学生竞赛中,是唯一的一项医科重大赛事,也是是本届大赛中规模最大、参与学校和人数最多的分赛区,共有来自华东地区35家医学院校的37支参赛队参加。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共计有30多个比赛项目,涉及内、外、妇、儿、护理、皮肤、五官科、急救等几个大类,综合考察学生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素质。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大赛告诉医学生,对患者要有同情之心和怜悯之情,因而在考题上,除考察选手在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团队合作等掌握情况外,还注重选手在临床沟通意识、前沿信息掌握、医学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如评判选手临床沟通意识时,在打分上特别设置了“沟通交流”的评分点。竞赛中,虽然选手面对的只是一个人体器官的模具,但是对一名合格的医生来说,眼中看到的不应仅是某一个器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中,能否与患者有一定交流,并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语言,是考察选手临床沟通能力的关键。

与以往比赛所不同的是,在本届赛场每个考区还特地张贴了“听诊器历史”的宣传海报,主办者希望通过它潜移默化地传递医学人文的气息,告诉未来的医生,不要过度依赖仪器检查,而应该更多地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历来是临床医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训练。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建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之一,在中心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近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专家认为,医学本质是“人学”。除了临床技能的训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还通过构建分阶段全过程的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多维度全方位的人文素养课外实践平台,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爱伤意识”的培育。

桂永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医生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但光有技术还不行,还必须有丰富的人文关怀。看病和看病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人的认识。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生活体验,如果在诊疗过程中考虑到这些,不仅能使医生得到更多认可,医患关系也将得到很好改善。

桂永浩认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历来是临床医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医学生在校教育方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进行着各方面的试点改革。为了倡导“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增加在医院授课比重的同时,鼓励低年级学生去医院做导医员和志愿者,在实践中提前形成临床的概念。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每一位医学生都可以在6大模块、15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择感兴趣的人文课程;更加强调关爱精神。

桂永浩教授强调:“如果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关心到病人的一些疑问和因疾病产生的心理焦虑等,并耐心地进行解释和关注,病人可能铭记一辈子”。“先进的仪器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基础能力训练永远是做医生的必备条件。用心的医生,会把物理检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结合自己的诊疗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击查看原图

经过一天半的激烈角逐,有12支队伍将代表华东赛区参加5月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