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建院20周年庆启动 第一届杨芃原纪念学术论坛举行

发布者:李雪娇发布时间:2024-05-08浏览次数:10

5月7日下午,第一届杨芃原纪念学术论坛暨生物医学研究院建院20周年庆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来自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复旦上医,以学术论坛的形式纪念、感谢与缅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杨芃原教授对学校和医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交叉、科技创新等领域作出的贡献。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牛津大学Ludwig癌症研究所、美国科学院院士施扬,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致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兴,深圳大学副校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国良,西湖大学讲席教授管坤良,清华大学终身教授鲁白,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维强,Cell Research/Cell Discovery杂志主编李党生教授等出席论坛。

学术为根科研为魂,IBS 20周年倒计时启动

2025年5月,复旦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也将迎来生物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20周年。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启动生物医学研究院建院20周年庆倒计时一周年。

据悉,2025年,生物医学研究院20周年庆将广泛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持续开展为期一周的院庆学术报告,举办20周年成果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系列科研成果、推选优秀成果。此外,学院还将举行丰富的校友返校交流和文体活动。

生物医学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5月21日, 2009年获批承担上海市疾病蛋白质研究技术服务平台、2016年被科技部认定为 “医学表观遗传与分子代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年获批成立上海市医学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8月通过验收)以及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建设项目支持的“表观遗传前沿理论及医学转化研究”战略创新团队。

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使命是创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交叉学术研究机构”,已经在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形成“代谢与肿瘤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医学表观遗传学”“系统生物医学”三个优势方向,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上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机构中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

学术交流与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杨芃原教授是我国蛋白质组学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复旦大学化学系原系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创始人之一。他兢兢业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对中国蛋白质组学、质谱和微流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秉承杨芃原教授生前一贯学术优先的原则,恰逢5月院庆,生物医学研究院以高水平学术科研活动开启研究院20周年倒计时一周年,致力于推动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袁正宏深情回忆了与杨芃原教授共同工作,并见证生物医学研究院初创、发展的点点滴滴。他表示,举办这次学术论坛对传承杨芃原教授始终坚持科研一线、传道授业、扶持后辈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激励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全体师生,为建设更加美好繁荣的生物医学研究院,为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和“第一个复旦”不懈奋斗。“我们要以杨老师为榜样,像他那样做科研、重交叉,像他那样做教育、育人才,像他那样始终致力于高水平研究院建设。”袁正宏希望,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全体师生心怀“国之大者”、传承上医精神,主动回应“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历史呼唤和时代要求,站在生物医学的发展前沿,让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平台、原创性科研突破、研医产融合支撑起生物医学研究院未来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施扬回顾了与杨芃原教授的学术交往与友谊。“老杨是我们遇到困难、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去找的第一人,他是我们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依靠,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有趣朋友。”施扬在致辞中深情流露,杨芃原教授为学校和医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永远不会忘记杨芃原教授的理想主义情怀,更不会忘记他为招募优秀青年人才四处辛劳奔波。”

葛均波介绍了杨芃原教授为生物医学研究院在学科发展、国际交流及青年科学家培养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天,我们在此特别纪念杨芃原先生,他不仅是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更是学术道路上的楷模。他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以及奖掖后进的高尚品质,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不断追求卓越。”

在学术报告环节,陈兴围绕《“糖密码”的化学解析》作报告。他表示,糖链被认为是核酸和蛋白质之外的“第三条生命链”,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对糖质进行标记和分析是解析“糖密码”的关键。针对传统糖生物学在糖的标记和成像中所面临的瓶颈,陈兴团队还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策略,并应用于大脑、肿瘤等的聚糖成像。最后,他回顾了与杨芃原教授团队开展的系列重要合作成果,缅怀杨芃原教授在糖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学术贡献。

张学记以《探索智能生物的奥秘—数字化和未来世界》为题作报告。他从目前智能传感器发展市场现状以及相关政策作为切入点,阐述了智能传感器相关研究的重要性,概括了智能传感器的研究方向。他详细阐释了穿戴式智能生物传感系统的相关研究,通过微柱、柔性微纹、微球、离子电子触摸面板、传感纤维等方式,研究发明了一系列穿戴式智能生物传感器包括手套、衣服、坐垫等,更包括单兵作战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目前,已经设计发明了集合多种传感通道的衣服,实时检测多种生理特征。“通过结合AI与智能传感器技术,也许能实现数字生命的打造,构建出真正的元宇宙!”张学记说。

作为杨芃原先生生前重要的学术合作伙伴和同事,陆豪杰回顾了杨芃原教授在国产质谱仪器研制以及参与发起领导中国蛋白质组学计划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以《功能蛋白质组技术体系研发》为题作报告,介绍了针对蛋白质上的几种翻译后修饰所开发的基于质谱技术的组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开发了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肝癌糖基化诊断标志物发现和验证新方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副院长、生物医学研究院原党支部书记包志宏,施扬,管坤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石雨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围绕生物医学研究院创院之初的创建理念与学术定位进行了圆桌讨论。

复旦上医相关职能部处负责同志,生物医学研究院、基础医学院、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负责人及相关学术专家、师生等参加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