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于2005年组建“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获得“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中心下设包括医学形态学、医学功能学、病原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的四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每年面向各个专业的医学本科生开课,2020年本科生实验课人时数达到23.3万。
能力为本,创新导向——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面向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坚持“能力为本,创新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和虚拟实验等线上教学资源和研讨型课程、探索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线下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增加了线下实验课程中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将多个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连续性的整合式探索性的综合性实验,使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着重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科研视野和素养的拓展。
实验课程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考评方式:成绩组成包括了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实验讨论和分析、操作考试、实验相关理论和技术考核、实验设计汇报答辩等多种来源,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考评办法也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参评等多方考评。以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力提升。
集中投入,虚实结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条件拓展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场地面积4700平方米,现存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约8000万元。近年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年均建设运行经费1000多万元,逐步建成了“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临床解剖中心”等将历史资料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先进实验教学场所。2020年新建的第三代形态学数码互动实验室业已投入使用,形态学标本切片资源的抢救性数字化扫描工作不断稳步有序推进。
中心着力加强在线资源建设,自主建设有国家级和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三维虚拟现实(3DVR)技术的基础临床相结合的案例课件也在不断制作完善,并通过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的方式,应用于其他医学院校。
针对教学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装置,中心鼓励学生进行改进,并形成产品,申请专利,成果转化。近年来申请成功及正在申请过程中实验教学相关专利7项,其中3项有临床医学本科生参与。2020年,由2名指导教师带领7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组建团队设计的《功能实验课程中所用器材装置的改进和研发》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学教相长,技术革新——实验装备的原创性改进和制作
2016年起,中心逐步建成了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涵盖信息发布、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等实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物联、安全监控、门禁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技术有助于实现实验教学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以及实验室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人工智能助管机器人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中。